这是一个令很多家长困惑的问题,我在这里借用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爱无能不是父母都爱孩子!
爱无能本来是用来指青年男女不会谈恋爱,不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对方的爱意。同时另一方也不知道怎么接受这一表达方式,从而造成误会或不能正常恋爱的行为。
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子女对父母的爱是一种天然的行为,可是今天我们却不知道怎么表达这种爱,行使这种爱的权利。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这要从我们的教育开始,我们所有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太高!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老师希望学生表现好一些,学习成绩好一些,指望学生给自己脸上增光。
总之,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别人的期望中,生活在成人的眼睛里,生活在与别人家的孩子的比较中。为此孩子的教育就开始疯狂了,家长为教育问题而焦虑了。
这样就造成孩子、家长、老师的压力山大。压力大就会有过激的行为。家长开始拔苗助长,忘记了自己对孩子的爱应该怎么做才是恰当的。嘴上说我为了孩子好,更是为了他明天好。可是今天如何爱都没有做到!
爱的最好方式是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可是我们不管孩子的需求,我们只要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优秀。在这种比较中,我们的心理扭曲,孩子的心理扭曲,每个同龄的孩子都是自己的竞争对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亲之爱变成了相互伤害。这种伤害不是我们不爱孩子而是太爱了!但是爱的方式不对,无法让对方接受。
父母要么严厉管教孩子,要么溺爱孩子,不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或者两个孩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双眼晴盯着孩子,规定孩子这个能做,那个不能做。要么包办孩子的一切,甚至替孩子相亲!这样,我们就放心了,我们焦着的心就放下了,错!我们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低能儿,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
过度保护是我们爱孩子的姿势!
这样长大的孩子能有责任心,能够独当一面吗,能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吗?
父母为什么会爱自己的孩子?
这个是本能吧。个人觉得有些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才需要解释。这个本能深深的印刻在我们的基因中,如果一定要追溯,还是要回到远古时代。在远古时代,人的生命很脆弱,为了一代代的繁衍下去很不容易,同时,孩子又是最娇弱的,需要尤其多的保护,稍不注意就会夭折,如果大人不尽心看护孩子,那么,孩子很可能就会夭折,如果夭折的孩子过多,对于一个群体来说就是一个毁灭的打击。不仅因为群体需要人多去战胜野兽,获取足够多的食物,而且因为血脉的延续,把这个群体传承下去。当一些群体因为不照顾孩子而消失,一些群体因为好好的照顾孩子而一直繁衍下去,这种孩子需要好好照顾的观念就被深深刻在我们的基因里。而当生活条件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跟孩子接触,在静心照顾孩子的时候,人们会不由自主的发现孩子有多么可爱,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因此,人们开始不仅仅投入精力,也开始投入情感。尤其是随着家庭的组成,一个家庭的孩子和另一个家庭的孩子是不一样的,我的和你的开始分得很清楚,在以前,大人对孩子都是照顾,但是后来,人们把最多的精力和感情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看到孩子仿佛就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孩子不仅仅是传宗接代的需要,还是自己的希望。
想一想,我们和自己孩子的感情是不是比我们父母和我们的感情深厚,因为哪怕孩子是自己的,但是如果没有倾注足够的心血,也是不会产生那么强烈的情感的。我们父母那代在我们身上所花的精力和时间远远比不上我们在自己孩子身上所花的精力和时间。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他又能爱谁呢?